环顾四周,一切都已焕然一新,他心中感慨万千。毛远新是毛主席的亲侄子,本就很出色,还考上了清华,前程似锦,怎会走到今天这一步?
毛远新是毛主席弟弟毛泽民的儿子。毛主席年轻时便胸怀大志,离家求学。因此,家中的长子不在时,二弟毛泽民就挑起了协助父母管理家务的重担。
尽管毛泽民受教育的时间不长,但他非常擅长经营和管理家务,是个商业和家务管理方面的行家。
受毛泽东的影响,毛泽民也毅然投身革命,走上了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道路,与毛泽东并肩作战,共同致力于改变中国的命运。
1937年,毛泽民因工作过度劳累而病倒,组织安排他去苏联治疗。可遗憾的是,乌鲁木齐突发鼠疫,导致他无法按计划前往,只能留在当地。
此时,盛世才请求共产党派人协助新疆建设,毛泽民因此留疆工作。在任期间,他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,使原本困顿的新疆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。
1941年,毛远新来到了这个世界。中年得子的毛泽民对他宠爱有加,并取名远新,寓意他属于“远”字辈,同时希望他能铭记美丽而偏远的新疆。
可惜美好时光短暂,1942年,盛世才背弃了与共产党的协议,转投蒋介石,把新疆的共产党干部悉数逮捕,对他们实施了残酷的刑讯逼供。
朱旦华,作为毛泽民的妻子,和他们的儿子毛远新同样没能逃脱,两人都被关押了起来。
1943年,毛泽民坚守信念,拒绝背叛组织,最终被敌人暗中杀害,他英勇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,永远长眠于此。
毛远新当时仅两岁,就永远没了爸爸,他在阴暗又潮湿的监狱里度过了整整三年艰难的童年时光。
1946年,在党中央的不懈努力下,毛远新终于结束了囚禁生活,重获自由,再次见到了外面的世界。
毛远新在托儿所和小学度过几年后,母亲朱旦华嫁给了方志纯,他随母亲迁往南昌。因母亲工作繁忙,十岁的他被送到毛主席身边照顾。
亲人的相继离世让毛主席心中长期笼罩着悲伤,但小侄子的到来,给他带来了久违的喜悦,让他倍感欣慰。
毛远新让毛主席想起了二弟泽民和大儿子岸英的活力。因他年龄与女儿李讷相近,毛主席对这个侄子格外疼爱。
毛远新自幼丧父,缺乏父亲的关爱,因此他把这位慈祥的大伯当作了自己的亲生父亲,心中充满了对他的依赖和敬爱。
尽管毛远新儿时历经坎坷,没条件接受好教育,但他勤奋刻苦,成绩依然出众。最终,他不仅顺利从北京101中学毕业,还被直接保送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。
毛远新激动万分,觉得自己没白费大伯的栽培,满心欢喜地把好消息告诉毛主席,盼着能得到主席的赞许。
然而,毛主席并未过分喜悦,他说道:“保送不算什么,真正的能耐要像李讷那样,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入心仪的大学。”
这话挺让人受挫的。李讷是毛远新的堂姐,性格稳重且各方面出色。毛远新明白自己不如她,也懂伯父的期望,但身为少年,心里难免还是有些失落。
最终,毛远新选择了挑战自我,进入哈工大最具挑战性的导弹工程专业深造,决心攻克难关。
在学校里,毛远新特别朴实,从不摆干部子女的派头,反而总是抢着做那些又脏又累的活儿,给同学们树立了榜样。
有次学员队安排大扫除,扫厕所的班却没到。毛远新完成自己班的任务后,又主动去帮那个班,趴在地上用抹布一点点擦净便池,直到一切整洁如初,他才返回宿舍。
毛远新学习成绩非常出色,总是名列前茅。他一空下来就埋头苦读。受毛主席影响,他生活节俭,仅靠每月十元补贴,从不向人伸手要钱。
毛远新的简朴生活让不少干部子女感到惭愧,并纷纷效仿他,开始注重自身修养,努力养成朴实无华的好习惯。
1965年,毛远新要去黑龙江参与“四清”工作。走之前,他特地去和毛主席道别,告知自己即将前往的行程安排。
在巴彦县,毛远新成了工作队的副手,他和大家一起生活,吃一样的饭,住一样的屋,共同为工作努力。
毛远新因胆囊炎耽误了时间,比其他同学晚了半个月到校,学习进度有些落后。为了赶上大家,他经常不吃饭不休息,全身心投入到基层调查工作中。
清理大队账目时,大家发现少了800元,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。首先被怀疑的是大队的谷会计,但他对此一无所知,吓得直接病倒了。
毛远新感觉事情不简单,可能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财务能力,他迅速查清了那800元的去向,证明谷会计是清白的。
毛远新在当地工作了半年,他勤勉尽责。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李,夸他是“贫下中农的好朋友”。而大家都不知道,他其实是毛主席的亲侄子。
毕业后,毛远新作为哈军工的高材生,本可轻松找到好工作。但铭记毛主席“科研不能脱离群众”的教导,他选择到云南偏远空军雷达基地,当起了一名技术人员。
毛远新自幼陪伴在毛主席身旁,深受其影响与教育。然而,毕业后他离开了毛主席,缺乏长辈指引的他逐渐迷失方向,步入了歧途。
1975年,毛主席病重,他急忙赶回北京探望这位如父亲般的伯父。但1976年,他因所犯错误被捕,名义是“隔离保护”,结果被判了17年有期徒刑。
1989年,正在服刑的毛远新因健康问题获得“保外就医”的机会,他来到了南昌进行休养和治疗。
朱旦华母亲迅速赶往南昌探望毛远新。那时,年近半百的毛远新双腿已残,身体消瘦,头发斑白,完全像个年迈的老人。
看到久别的母亲,他挣扎着用拐杖站起,轻声说:“妈妈,您终于来了。”朱旦华见状,心中既喜又怜,思念之情涌上心头,忍不住泪流满面。
1993年,毛远新结束了改造生活,恢复了自由身。他改用了“李实”这个名字,在上海的一家研究所默默工作,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。
他工作态度一直勤恳认真。在研究所时,毛远新总是尽心尽责,经常加班,对人依然保持低调谦逊,没有丝毫改变。
他的努力,同事们都看在眼里,纷纷称赞这位既能干又真诚的伙伴。至于他过往的辉煌与低谷,却鲜有人知晓。
现在一切都已上了轨道,不过毛远新心里始终觉得对两个人有所亏待,这让他内心难以释怀。
毛远新的女儿李莉,在他被关押三个月后出生。那时他和妻子都正接受审查,女儿高烧时无人照料,过量使用青链霉素导致她双耳失聪,成了一个聋哑孩子。
毛远新重获自由后深感内疚,认为女儿的现状都是自己造成的,心里满是对她的愧疚,觉得都是自己害得女儿变成了这样。
毛远新因长期服刑,错过了李莉的整个童年,导致李莉与他并不亲近。虽然血缘相连,但两人之间缺乏亲密感。
为了让李莉学会独立,同时弥补过去的遗憾,毛远新亲自传授她美术技艺和生活常识。毕竟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亲人,随着时间推移,两人的关系也日益亲密。
另一位关键人物是毛远新的大伯,也就是毛主席。他对女儿的亏欠或许能弥补,但遗憾的是,毛主席已经离世多年,这份亏欠再也无法得到他的补偿了。
2010年,毛远新重返久别的韶山老家,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。他渴望通过馆内的展品,重温大伯毛主席留给自己的深刻记忆。
在纪念馆,毛远新瞧见一块手表,表带破损得厉害。凝视着它,毛远新不由自主地眼眶泛红,心中涌起万千思绪。
这块表其实是郭沫若赠给毛主席的。在重庆谈判期间,毛主席匆忙间忘了戴表,郭沫若见状,便把自己的手表摘下来,送给了毛主席。
但毛主席坚决不收礼,说没功劳不能享福。郭沫若却硬要送,说是担心谈判时蒋介石找茬。无奈之下,毛主席只好收下了礼物。
重庆谈判成功后,毛主席对这块表赋予了特别情感,天天戴在手上,经常抚摸。时间一长,表镜都磨得不太清晰了。
毛远新见状,多次建议给毛主席买块新表,可毛主席总是笑着摆手:“这表走得挺准,不用换啦!”毛远新没办法,最后只好提出给表换个新表带。
然而,直到毛主席去世,那块手表依然没能修好。毛远新一直受大伯照顾,却遗憾地未能为大伯完成这最后的心愿。
历经多年岁月洗礼的毛远新,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满怀激情的青年。现在他已步入暮年,但看到一块老旧的手表时,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。
毛远新深感遗憾的是,他未能达到毛主席的期望,没能为国家做出贡献。就连修理手表这样的小事,他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承诺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